
盛夏来了,你是不是也开启了“全副武装”的防晒模式?遮阳伞、防晒衣、防晒霜…样样不落!但小汇要提醒你,过度防晒可能“偷走”你的骨骼健康!最近,就有年轻女孩因为长期过度防晒被确诊为骨质疏松,敲响了健康警钟!今天,小汇就来和大家聊聊骨质疏松那些事儿,教你科学护骨,告别“脆骨”危机!

就像植物需要阳光才能茁壮成长,人类也需要阳光。阳光中的紫外线是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必要条件,而维生素D又对钙的吸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衣物和防晒霜在有效阻挡紫外线的同时,也抑制了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。
在传统观念中,骨质疏松似乎是“老年人”的专利,却不知它早已被医学界称为“隐性杀手”,年轻人也可能因为不良生活习惯或其他疾病而受到影响。为了拥有健康的身体,我们不仅要关注防晒,更要了解骨质疏松,做到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治疗。
一、什么是骨质疏松?
骨质疏松,顾名思义,是指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,导致骨骼脆弱,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病。简单来说,就是骨骼变得“空”、“脆”,就像豆腐渣一样,一碰就容易碎裂。
二、这些原因可能 “偷走” 你的骨头!
骨质疏松的发生,与多种因素有关,主要包括:
年龄增长: 随着年龄的增长,骨质流失加速,骨形成减慢,骨密度逐渐下降。尤其是女性,在绝经后,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,骨吸收进一步加速,使得骨质疏松发生率更高。
维生素D缺乏: 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的重要物质,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吸收不足,影响骨骼健康。
钙摄入不足: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,钙摄入不足会导致骨骼“缺钙”。
不良生活习惯: 吸烟、过量饮酒、长期久坐、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。
某些疾病和药物: 慢性肾病、甲状腺功能亢进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会影响骨骼健康。
遗传因素: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。如果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病史,个体患病的风险将显著增加。
三、骨质疏松有哪些症状?
骨质疏松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,容易被忽视。随着病情的进展,可能出现以下症状:
身体信号:容易疲劳,劳累后加重,负重能力下降甚至无法负重。
疼痛信号:以腰背部疼痛多见,也可出现全身骨痛。疼痛多为弥散性,没有固定的痛点。疼痛通常在姿势改变时、长时间行走后、夜间或负重活动时加重,甚至出现活动受限。
体态信号:严重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骨折可导致身高变矮、驼背等脊柱畸形,甚至影响心肺功能。严重的腰椎压缩骨折,也会牵连到腹部脏器,出现便秘、腹胀等。
骨折信号:在轻微外伤或日常活动时容易出现骨折,常见部位包括椎体、前臂远端、髋部、肱骨近端和骨盆等。骨折发生后,再次骨折的几率明显提升。
四、主要有哪些治疗方法?
1、 营养补充药物: 钙剂和维生素D是骨质疏松治疗的基础,有助于维持骨骼的矿物质含量。
2、 骨吸收抑制剂: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目前常用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,比如唑来膦酸。唑来膦酸是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,其作用于破骨细胞,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分化,还可以促进破骨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骨骼的吸收1
想象一下,骨骼就像一座房子,破骨细胞是‘拆迁队’,成骨细胞是‘建筑队’。骨质疏松就是‘拆迁队’过于活跃,导致房子被拆得太快。双膦酸盐类药物,就像是‘警察’,可以抑制‘拆迁队’的活动,保护我们的骨骼。
3、骨形成促成剂:如特立帕肽等。这类药物则像是“建筑队”,可以促进新骨的形成,增加骨密度。通常用于骨折风险极高或使用其他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。需要在医生评估后使用。
护骨小贴士
合理防晒: 适当暴露于阳光下,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。建议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进行,这时候太阳光不“毒”,既能让身体接受阳光照射,又可以避免晒伤。每次15-30分钟即可。
均衡饮食: 多摄入富含钙、维生素D和蛋白质的食物,如牛奶、豆制品、绿叶蔬菜等。
适量运动:循序渐进、持之以恒的运动尤为重要。
l 有氧运动:可以提高心肺耐力,是体质健康的核心要素,有每周至少 3天。
l 力量训练:适合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力量训练包括臀部、大腿、腰腹部和上肢肌肉的锻炼,可以选择适量的负荷,使用弹力带、哑铃等器械。需要注意的是,抗阻运动的运动强度较大,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,每周2次左右,切忌自行锻炼。
l 韧性训练:也是适合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运动项目,包括拉伸运动、八段锦和太极拳等。
循序渐进、持之以恒尤为重要。运动前要做热身,运动强度要适可而止;体位和动作变化的时候不要太快,运动之后适当拉伸身体。
定期体检: 40岁以上人群,特别是女性,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,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骨质疏松。
遵医嘱用药: 如有骨质疏松,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,并按时用药。
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人的‘专利’,它可能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每一个人的健康。从现在开始,关注骨骼健康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筑牢生命基石!汇宇制药与您一同守护骨骼健康!
参考文献:1.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(2022)》
声明:本文仅用于健康科普,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。如有任何健康问题,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疗人士。